易教网-南昌家教
当前城市:南昌 [切换其它城市] 
nc.eduease.com 家教热线请家教热线:400-6789-353 010-64436939

易教网微信版微信版 APP下载
易教播报

欢迎您光临易教网,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易教网南昌家教的大力支持和关注!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,打造南昌地区请家教,做家教,找家教的专业平台,敬请致电:400-6789-353

当前位置:家教网首页 > 南昌家教网 > 家教直通车 > 你有重视过,对孩子的仁爱教育吗

你有重视过,对孩子的仁爱教育吗

【来源:易教网 更新时间:2017-08-19

家庭教育中有很多的东西是被我们父母重视的,但并不一定很重要;但有的东西很重要,却常常被我们父母忽略过去了,或者不知道。比如教会孩子仁爱,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
当孩子吵闹不休,只是为了要得到一个玩具时;

当孩子大打出手,只是为了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美食时;

当孩子完全不介意,可以随手乱扔东西的时候;

当孩子玩起手机来,喊吃饭也不情愿的时候;

当孩子走到桌子旁,皱起眉头抱怨餐桌上没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时;

当孩子越来越会受到老师,同学排斥时……

我们是会一件一件事情地去分析——到底是孩子错了,还是别人错了?或者寻找可以理解孩子如此行为的理由;还是会对自己的家庭教育进行深刻地反省呢?

如果我们是就事论事地去分析具体情况,那结果不一定是孩子在那个当下错了,因为,真的完全有可能是玩具是他先玩的;别人真的有抢过他食物的前科;乱扔东西是因为他还小,没有特别教过;孩子玩起来不知道饿,是正常的心理反应;那天的菜确实是我们大人撮合着做的;不管怎样,老师和同学的排斥都是缺乏助人为乐精神,不具有包容宽厚之德的行为等等。

于是,我们的孩子就在这样的解释中,这样被看起来“很正常”的宽容、理解的教育环境里,自私地成长了起来。孩子再大些,直至长大成人后,我想我们的父母会深刻地感受到,与一个不懂得爱人,体谅父母、他人的儿女打交道,那是一份怎样的痛苦和担忧。


我想跟大家继续讲聊爸家庭教育的三纲九法则,今天讲“仁爱法则”,即如何教会孩子关爱他人,体谅他人,尊重他人,帮助他人?

明明德三法则

秩序法则,仁爱法则,物命法则

止至善三法则

慎独法则,爱语法则,手套法则

日日新三法则

维新法则,读书法则,强身法则

文章前面列举的那些孩子在幼年成长过程的经历表现,如果把它们联系到一起来思考,我们是可以很快发现,那些举动背后的原因一定是——自私,即有一个“只要我自己好”就好了的行为动机。

所以,任何依据具体情况的细节来解释孩子的那些不当行为,甚至理解并允许孩子那样继续发展下去的教育,都是在推动孩子更加自私成长的环境。最终将孩子推向了“无视他人存在”的行为境地,直至孩子成年后“缺乏自我价值肯定”,陷入难以融入社会生活之中的困境。

作为健康的家庭教育生活,我们必须从小给予孩子“仁爱”的教育。

“仁”字,从人从二:从人,表示一个站立的人;从二,表示复数。

指“这里不仅有我一个人,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;老吾老以及人之老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,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。”

仁,就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行为。


有位两个孩子的妈妈,来向我咨询,说她的大女儿现在快三岁了,而小儿子还不到一岁。每次,当小儿子想去接近大女儿的玩具时,大女儿一定是很凶狠地打弟弟的,有的时候,那弟弟只是有个想接近她的眼神,就会招到这大女儿的推搡,拒绝。

这位妈妈非常苦恼,不知道如何教育自己的大女儿了,跟她讲道理,惩罚都做了,可是效果非常的差,根本不起作用。下次遇到情况,大女儿只会越来越严重——最近一次,大女儿竟然咬伤了弟弟的手臂!


我分析给这位妈妈听——大女儿真的会很讨厌弟弟过来打搅她的,大女儿,虽然我们说她是大女儿,可是她还不到三岁耶,在她的生命里,此时只是人生刚刚开始可以自由地去探寻新奇,内心充满好奇,有时还有无知的困扰,或者恐惧的存在。

对于大女儿来说,此时一个完全不懂事的弟弟出现在她的身边,那就是侵犯,干扰,甚至伤害着她的探寻,伤害着她生命的成长一样,当然她是愤怒的了!

所以她无法理解,为什么要允许弟弟来打搅她?弟弟完全不会玩,完全不理解任何探寻的方法,也完全无法理解她的思考和行为等。

“亲爱的妈妈,你能告诉我,你允许弟弟去参与姐姐的玩耍,有什么目的呢?你认为弟弟的参与,对于你的大女儿的生命成长,有什么好处呢?你的真实目的是不是希望姐姐可以替代你暂时照顾弟弟,然后让你能休息一下? 你的真实目的是不是为了你自己的方便或轻松呢?”

这位妈妈被我问到了,说:“我真没有想过这些问题耶,不过听你这么问,我觉得弟弟好像真的在打搅我的大女儿,我好像开始可以理解大女儿的愤怒心情了。”

——恩,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,你开始能理解你的大女儿了,也就是说你内心的“仁爱之心”,即关注他人,尊重他人,体谅他人,以及帮助他人的爱心开始在你大女儿的身上显现出来。

“那我以后面对这样的事情,该怎么办呢?”

——很好办的!当你看见大女儿准备专注玩玩具的时候,就有意识地把小儿子抱开,并告诉大女儿说:“宝贝,你玩积木了,哇,我好喜欢你上次搭建的那座停车场,能再搭建一个给妈妈拍照吗?太漂亮了!我把你弟弟先抱到那边玩了,有事需要妈妈帮忙地叫妈妈哦,妈妈很快就过来!”

然后就抱起小儿子说:“我们去那边玩咯,让我们的能干的姐姐搭建漂亮的积木,一会,我们再过来看,宝贝,你真的好幸福哦,有个这么聪明的大姐姐!走咯……让姐姐自己玩一会!”

这些的处理和暗示,是给予大女儿的安全感,尊重和保护的。我们在给她示范仁爱,示范对他人的尊重。同时,我们对弟弟说的话,更是承认大女儿的能力和赞赏她与弟弟的良好关系,当然弟弟也会慢慢在潜意识中感受到姐姐的存在,以及初步建立以姐姐为骄傲的幸福感。

我曾这么试过与大小孩子沟通,每次我都发现,大孩子一个玩不会很久,就会希望妈妈回来陪她一阵,此时妈妈带着弟弟一起来参与,大孩子是不会太反对的。

如果我们成年人(妈妈),在带着弟弟陪大孩子一起玩时,不时地跟大孩子说:“哇,你好会教弟弟哦,弟弟看你做一次,就学会了!”,然后跟小弟弟说:“你是不是发现你的姐姐好厉害呀!你要跟姐姐好好学哦!姐姐太聪明了!她都会……怎么怎么(给一些具体称赞的细节描述)。”

几次之后,大孩子就不会讨厌小孩子(弟弟)的参与了,而是会把教弟弟玩,当成一件很新鲜有趣的事情来玩,来游戏。


当我们的孩子开始学会接受他人,关注他人的时候,仁爱之心,就开始萌生了起来。接下来,我们对孩子的仁爱教育,还需要继续,特别是在以下五个方面非常重要。

我们还会从这五个方面切实地感受到——教会孩子仁爱,就是在教会孩子获得幸福。

1

教会孩子尊重长辈

这一条我不重复表述了,上一篇文章已经说过

聊爸提倡家庭教育的“三纲九法”讲解之二

秩序法则

2

带着孩子,与周围的邻居建立友善关系

比如我的孩子很喜欢吃我做的香葱煎饼。我每次做的时候,都会多做几个出来,然后让孩子用漂亮的小草帽篮子,装好了,送给隔壁家的奶奶和小哥哥吃,因为,我知道他们也喜欢。

每次我孩子送过去的时候,都会很开心,因为他也会收到隔壁奶奶的赞美,还有隔壁奶奶送给他的小礼物呀,当然,我孩子与那小哥哥的关系也会越来越好的了。

再比如,我还会带着孩子去邻居家借点东西,当然是之前电话联系好了的,然后带着孩子去邻居家取,主要是让孩子感受到周围人的友善,并与孩子一起向他人真诚道谢。让孩子体会到,我们得到了他人的帮助,是多么地幸福,我们以后也要这样帮助他人。

友善的邻里关系,对于孩子建立仁爱之心是非常重要的路径,从身边的日常活动中,用仁爱之心交往,会在我们孩子的生命里注入进强大的责任感和自信心。

3

教会孩子欣赏环境、赞美他人

一个充满仁爱精神的人,都是关爱着,欣赏着,享受着,赞美着周围环境的人。因为这份欣喜和热爱,会引发我们尊重,珍惜,爱护我们的环境。

仁爱的人,是一个善于发现周围环境的美丽和他人的优点的人。

因此,从小我们指引孩子发现各种身边的美,发现小伙伴的优点,并及时与孩子一起赞叹,赞赏,赞美,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孩子的词汇,培养了孩子的观察,更培养了孩子积极健康的阳光心态。

很遗憾的事,目前我们对卫生健康观念的宣传,常常夸大其词,危言耸听,并远远地超过了对大自然环境本原原貌的赞美。我们的很多孩子,在这样几乎具有洁癖的教育环境中,失去了对周围环境美的发现能力,却陡然增添了无时无刻都能发现“卫生风险”的阴暗心情。

如此的家庭教育,不就是在培养我们的孩子从小隔离自然,隔离环境,隔离大众生活的举措吗?难道这是我们对孩子未来的希望?——自私而局促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!

切记呀!

自私的人生,消极的心态

就是在如此“健康”的

卫生教育中滋生出来的

4

引导孩子体谅他人的疾苦

在日常的生活中,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觉察到我们父母的一些负面情绪变化,健康状态问题。不可多,也不可无。

不可多,是不能让孩子产生一种爸爸妈妈经常不开心的负面情绪印象。

不可少,就是要让孩子能觉察到这么快乐的爸爸妈妈,也有难受的时候,也有生病的时候,让我们的孩子懂得体谅和照顾自己爸爸妈妈的情绪和身体,给予爸爸妈妈精神的支持和关爱。

这是非常重要的精神体验经历,这对于孩子心理成长,成熟是极其重要的教育内容,也是培养孩子“仁爱之心”的核心内容之一。

当孩子可以体谅,紧张,感受到父母的难受之情时,孩子就开始被激发了责任感和成长感,他们会突然觉得自己非常的重要,也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是不可被忽略的,由此构建起真正的自信和内心的力量。

当我们父母在此时能给予孩子正面的肯定,那这份自信和力量就能得到更大程度上的稳固,以促进我们的孩子从情感依赖心理,走向了责任担当心理的成长。

如果我们继续将孩子这份对父母的体谅之情,延展到其他人身上,孩子的仁爱之情,就会更具有慈善的力量和阳光的朝气。

5

引导孩子对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产生愧疚

我很不能理解,为什么有不少的教育学文章会如此说——不能让孩子产生愧疚心,说愧疚心会导致孩子的自信心丧失,会导致孩子的个性能力泯灭。

其实一个人的愧疚心,就是他的良心发现,也叫做道德的心理内化。即一个人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省,自责的心理行为。这个心理活动,是促进我们每个人自我改善的重要心理动力。

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不能产生愧疚感,那基本上可以断言,他是不会在未来主动纠正这个错误行为的,他还会一而再,再而三地重犯的。

当我们的孩子或有意,或无意伤害到了他人,绝非一个简单的道歉就可以教育好孩子以后改善的,而是要通过让孩子感受到被伤害者的感受,引发孩子内心产生对自己行为的愧疚,才能达到教育目的——培养孩子在未来,对自己行为冲动建立约束性和控制能力。

一个人能对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自觉产生羞愧感,那么这个人就很难再伤害他人了。相反,他会非常关照他人的情绪,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,而谨言慎行,真正将自己培养成一个受人尊敬的君子,一个令人信服的善者,一个幸福美满的人。

搜索教员